发布时间:2024-03-21 13:53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大 特大】
- 信息索引号
- 01400650x/2024-00012
- 发文日期
- 2024-03-21
- 公开日期
- 2024-03-21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无锡市司法局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主题
- 公安、安全、司法--司法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法制,行政,措施
- 文件下载
- 内容概述
- 2024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要点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做好今年司法行政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上合组织司法部长会议和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始终坚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主题,进一步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现代化,始终坚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任务使命,进一步激发“勇争第一,走在前列”的昂扬斗志,始终坚持围绕“一个统抓、五大职能”的法定职责,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各方面工作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始终坚持扛起“争当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践行者,争创司法行政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责任担当,进一步为“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提供更高水平法治保障和更高质量法律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司法厅和市委政法委的悉心指导下,积极开展“十大行动”,奋力打造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新格局。
(一)开展“法固根本”行动,开辟践行法治无锡建设新路径。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加强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推动”,推进法治建设重点任务高效落实。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级党委法治议事协调机构以召开专题辅导报告会、专题研讨班、座谈会等方式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做到一体学习领会、一体指导实践、一体推动落实。强化统筹协调。加强法治领域制度建设,修订依法治市委员会及“一办四组”议事规则细则,健全“一办四组”运行新模式,优化市县镇三级法治建设组织架构,召开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及“一办四组”会议,制定依法治市委员会工作要点及“一办四组”工作计划。强化项目推进。制定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应知应会共性化和个性化“两张清单”,创新“学法用法 述职述法 评议点评 督察检查”方式,推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集中学法常态化,推动市县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全覆盖。实施“立法引领保障发展行动”“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执法司法领域突出问题整治行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强基行动”,组织开展十大法治人物(法治事件)评比、法治无锡建设惠民实事项目评审等活动。强化督察考核。出台法治督察规范化流程、法治督察工作清单、法治督察员队伍、重大责任事项约谈和挂牌督办制度,推动落实纪检巡察和法治督察联合工作机制,组织好对各地各部门法治建设的专题督察、监测评价、年度考核和第三方法治满意度调查。
(二)开展“法树权威”行动,树立“五位一体”立法体系新标杆。深入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加快建立完善与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城市范例目标相适应的“立改废释备”五位一体的地方法规制度体系。确保立法制规全环节参与。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科学编制政府立法工作计划,完成26件地方性法规、8件政府规章、10件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评。开展涉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专题清理,及时修改废止不适应改革要求的内容。通过立法新闻发布会、立法解读、法规释义等形式,加强立法工作宣传。确保制度供给全过程民主。制定出台《无锡市基层立法联系点管理办法》,遴选确定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25个,升级改造村(社区)立法民意征集点1100个,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立法智库建设,探索建立专家团队参与、风险系统防范、多元协同协作、重大问题协调等工作机制。确保备案审查全方位监督。坚决落实“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要求,健全完善备案审查监督全链条工作体系。常态化更新向全社会公开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对去年下报备的61件规范性文件进行逐一实质审查,组织市委、市政府法律顾问和法律专家对报备规范性文件开展公开点评活动,充分运用合法性审查专家库开展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交叉互审活动。
(三)开展“法促规范”行动,擦亮法治政府示范建设新招牌。擦亮无锡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金字招牌,推动具有无锡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率先突破。推动政府部门尽职尽责。以第三批全国、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制定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计划、向省委省政府提交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开展“法治政府开放月”活动等形式,促进各地各部门依法行政能力提升,推动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推动依法决策扩容拓面。以省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制度为指导,推动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完善“政府法制机构 外聘政府法律顾问 合法性审查专家库 法律事务助理”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模式,制定政府合同合法性审查指南,开展全市“十佳”合法性审查文书评比,深化对政策文件、政府合同协议、政府重大涉法事务的合法性审查,组织开展市政府法律顾问专项课题调研。推动行政执法提质提效。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抓手,组织开展全市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中期评估。加大关系群众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持续优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赋权工作,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配合做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两法衔接”规范化试点工作。打造市县镇三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立100个企业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深化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行政争议化解和解。以发挥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为目标,建立健全无锡特色的行政复议调解工作机制,压实各级行政机关自我纠正和化解争议的主体责任,通过行政复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以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施行为契机,深化规范化建设,加大复议经费保障和场所建设,配齐配强行政复议人员,常态化、多形式开展培训,确保复议机构充分履行监督纠错职责。进一步落实“一案一通报”和约谈机制,确保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行政应诉案件败诉率持续下降。
(四)开展“法护发展”行动,升级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新版本。全面落实省司法厅《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实施方案(2022-2024)》和《无锡市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7.0版本)》,推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大法治惠商的制度供给力。做好《无锡市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条例》《无锡市发展规划条例》等预备立法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加快推动《无锡市特色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无锡市加快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出台,推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大法治安商的政策吸引力。深化推进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推行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建立相对规范的使用规则、运用模式和指导方式,优化完善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免罚轻罚清单,强化事前积极预防、事中审慎监管、事后巩固提升,打造治理完善、管理规范、合规经营、守法诚信的法治企业。加大法治护商的服务保障力。聚焦无锡构建“465”现代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 法律服务”模式优化升级,推动法律服务链与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链布局一体联动、深度融合,召开“产业链 法律服务”产品发布会,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产业链 法律服务”品牌。落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法治环境专项行动,组织律师面向龙头企业、重点企业、民营企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常态化开展“律护企航”“法治体检”等活动,围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广商业秘密在线公证服务。
(五)开展“法惠民生”行动,形成现代公共法律服务新矩阵。贯彻落实《江苏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和即将出台的《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持续释放覆盖更广、内容更全、质量更高、获得感更强的惠民利民“法治红利”。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推动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扩大服务网络、前置服务供给,实现本地区资源禀赋与服务需求有效匹配。强化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错位发展、联动补强,根据省、市民生实事项目的要求,新增远程公证服务点22家,新增和规范化改造法律援助站点800家,推动镇(街道)远程公证服务点覆盖率、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积极探索建立“333”工作模式,严把对法律服务机构的行政审批关口。调整优化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4 2 1”工作清单,做好考试组织实施工作,为法治无锡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建成高端优势的公共法律服务品牌。积极把握当前法律服务队伍高速增长的历史机遇,实施现代法律服务业发展引领计划,优化法律服务行业政策支持,助推市政府出台推进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所、仲裁机构向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探索“专精特新”中小律师事务所培育工作,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示范机构和领军人才。召开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品牌建设推进会,试点数字普法体验站等新型智慧法务阵地,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品质过硬、成效显著的公共法律服务品牌。建成资源互补的公共法律服务产业。律师服务方面,鼓励律师事务所建立公益法律服务平台、咨询热线和专门团队,积极参与“1 1”中国法律援助行动、红律护“新”、律护蓓蕾等项目。公证服务方面,借助赋强、协议、提存等多种公证服务建立履约保障,扩大“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范围。司法鉴定方面,从单一服务诉讼,转向为诉讼、仲裁、公证、调解等多种争议解决方式提供专业化、组合式、便捷高效的司法鉴定服务。仲裁服务方面,深入推进仲裁委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改革,持续拓展金融、保险、股权投资、知识产权、海商海事以及电子商务、网络仲裁业务。法律援助方面,全面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机制和考核主体机制,持续开展“法援惠民生”专项行动,加大残疾人、“一老一小”、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
(六)开展“法润万家”行动,谱就全民守法普法领域新篇章。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大普法格局,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促进全民法治素养水平提升。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广“法治素养基准 权利义务清单 法律风险提示 典型案例发布”的精准普法模式,实施“尊法赋能”“学法护航”“守法致远”“用法安居”四大行动,组织开展“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美好生活·法典相伴”民法典宣传月、“法润无锡·春风行动”等集中普法活动。促进社会法治文化氛围浓厚。推动法治文化阵地提质扩面,开展“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申报推荐,实施“一村(社区)一法治文化阵地”提档升级。推动法治文化作品创新创优,利用社会组织打造法治文化研创团队、研创基地,积极参加全国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江苏省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打造无锡普法ip形象。落实法治文化惠民行动,开通地铁一号线“法治无锡号”专列,因地制宜开展法治文艺巡演乡村行、以案释法和学法用法故事宣讲、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书画展览、法治微电影展播等基层法治文化活动。促进基层依法治理根基牢固。积极推进首批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市(县)区创建。部署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六大行动”,对首批法治薄弱村(社区)严格标准逐个验收摘帽,启动新一轮法治薄弱村(社区)排查整治。开展新一轮全国、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强化现有全国、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成率压降至39%以内,建设100个法治小区示范点。建立村(社区)“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学法、述法制度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一体推进村(社区)“法律明白人”与“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程,更好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职能作用。
(七)开展“法助和谐”行动,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样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落实即将出台的《江苏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条例》,切实把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作出积极贡献。注重矛盾预防化解的结合。组织实施基层突出矛盾专项排查化解,聚焦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采取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等方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零报告制度,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注重人民调解力量的聚合。深入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指导各地配齐配强人民调解力量,探索通过引入公益组织、向社会招募专业人士、购买人民调解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壮大和优化调解员队伍。强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新业态领域调解组织建设,推动服务领域向金融、保险、民宿旅游、医疗美容、地方特色等领域有效拓展。持续推进企业、商会调解组织建设,推动规模较大、纠纷多发的企事业单位、商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注重多元化解体系的整合。加快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调解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仲调对接、复调对接、援调对接、诉讼与非诉讼纠纷对接等工作机制。指导矛盾纠纷领域的主管行政部门加快建立调解组织,推动行政调解组织向纵向、横向延伸。加强与民政、妇联等部门的衔接配合,力争实现标准化家事调解村(社区)工作室全覆盖。
(八)开展“法育新生”行动,深化刑罚执行“社会化 ”新模式。全面宣贯《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坚持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后续照管作为一个整体来抓,系统推进重点人群整体防控体系建设,促使其更好地回归社会。着力加强安全稳定。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完善“大安全”工作格局,落实“包案”管控措施和挂牌督办销号制度,深化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考核指标运用,加大人脸识别、电子定位、轨迹追踪、智能预警等信息化监管手段应用,筑牢“三类特殊人群”安全底线,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着力加强执法监管。深化社区矫正“133”模式,常态化开展“减假暂”案件专项评查,规范入矫解矫、刑满释放等环节的衔接,指导各地联合村(社区)干部、派出所民警、网格员共同开展重点人员排查走访工作。推进智慧矫正中心“三区十八室”精细化提升,力争全市智慧矫正中心全部达到部级建设标准。深入打造“锡心矫”心理矫治项目,建立“一人一档”心理档案,推进“闭环式”心理危机干预。积极推进后续照管国家级标准试点运行,开展“国家级标准化建设攻坚年”活动,推进省级和市级“贯标示范点”创建工作。着力加强社会帮扶。制定“一人一案”帮教计划,加大“冬日送温暖”等特殊人群帮扶行动力度,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深化拓展安置帮教对象社会适应直属评估应用。充分发挥省级示范阳光帮扶基地在三类对象衔接安置、就业帮扶、促进回归中的作用,向符合条件且自愿接受临时安置的“三类特殊人群”拓展,向就业培训和吸纳就业上拓展,向资源共享和教育引导上拓展。
(九)开展“法安天下”行动,探索涉外法治服务供给新经验。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的实施方案》精神,推动涉外法治服务领域的高效供给,有效维护“走出去”企业海外合法权益。抓实统筹推进的力度。按照2025年率先建成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的计划表,形成立足无锡、服务全国、辐射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涉外法律服务网络,在涉外法律服务平台机构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领域拓展和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实施四大专项提升计划。抓实重点项目的进度。律师方面,加强海外法律服务中心布局和规范化实体化建设,建立境内境外相衔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法律服务机制,探索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无锡企业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公证方面,总结推广被司法部领导批示肯定的涉外公证“4 ”模式,推动开展“涉外公证 领事认证”一体联办服务。仲裁方面,优先储备外籍仲裁员,在“一带一路”海外法律服务中心增设仲裁站点,努力建设涉外商事仲裁优选仲裁地,推进仲裁裁决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承认与执行。调解方面,入驻无锡国际商事法庭“一站式”涉外商事多元解纷中心,运用“调解 仲裁 诉讼”化解涉外商事纠纷。抓实基础支撑的强度。积极开展省级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创建,加快培育一批示范涉外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规划引领,不断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专家库,分层分类培育领军型、专家型、后备型人才。加强涉外法律业务培训,推出涉及国际礼仪、谈判技巧、跨境法律事务等英语授课的研修课程。探索本地律师事务所与港澳地区律师事务所开展联合经营或业务合作。
(十)开展“法伴成长”行动,展现“五范”司法行政机关新形象。围绕“建设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司法行政铁军”目标,积极创建“抓规范、创示范、当模范、树典范、领风范”的“五范”机关。坚持铸魂培根。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深化第二批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做好省委政法委政治督察和纪律作风督查巡查“回头看”和市委巡察整改工作,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建设,落实“四强”党支部建设标准,积极培育“创新型”“示范型”党支部,争创2023-2024年度全市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点。坚持育才强队。分级分类举办各条线业务培训班,常态化开展“司法行政大讲堂”“脱稿述职演讲”“大比武大练兵”等活动,鼓励年轻干部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选拔年轻干部到司法部、省司法厅、新疆、基层一线挂职锻炼,提升广大司法行政干警的综合素质能力。健全干部“选育管用”一体化培养,有序开展职务职级晋升工作,优化“入职宣誓、表彰奖励、评选评优、典型宣传、困难救济、荣退仪式、走访慰问”等从优待警举措。坚持担当实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组织力和执行力,让实干作风成为干事创业的标识标配,重在实践、干在实处,坚定不移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坚持正风肃纪。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前端抓预防,中端抓监管,后端抓惩治,严格执行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等铁规禁令,深入开展“强纪律、树新风”“5·10”思廉月等活动,打好正风肃纪持久战。探索发挥机关纪委职能作用,不断强化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坚持兴业赋能。全面清理规范和优化调整考核考评工作,严格落实基层减负和“我为基层解难题”措施,推动减负赋能。深入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深化年”建设,在试点司法所协理员制度的基础上开展推广工作,司法所规范化建成率100%,大中型司法所占比达70%以上,推动强基赋能。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部署开展“智慧法治项目”建设,加强市县两级指挥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网络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推动科技赋能。